1/0
百年校史沉浸式体验《循声探秘交大》情景剧上演
城市导报2021-05-20 09:11:04

      本报讯 探红色基因、循红色足迹、聚红色传承。日前,在华山路广元路上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一场《循声探秘交大》的沉浸式校史情景剧正式上演。观众头戴耳机,走过校园内一栋栋百年建筑和红色地标,在情景剧的声效解说和演员的实景演出中,探秘这所跨越三个世纪的大学的百年变迁。

      创办于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原名南洋公学,有着120多年历史的徐汇校区,见证了交大从晚清时期的新式学堂,到民国初年的工科大学,到20世纪30年代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再到建国后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轨迹,这里的每一处变迁都印衬出学校与国家发展命脉紧密相连的历史脚印。与一般固定地点的情景剧演出不同,该剧中的每一处地标都闪回一段不同年代的历史场景。“全程听下来以后,感觉整个声响的效果,让我更加沉浸到这次活动的体验当中,以前虽然也是知道交大发生的这些革命故事,但这次的话代入感很强,让我感觉身临其境,这种方式我觉得非常好,感受非常深刻。”一位观众说。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工作人员,《循声探秘交大》剧目负责人纪晓恬介绍,《循声探秘交大》是上海交通大学深入挖掘校史,生动展示校史的一个全新的尝试。“当我们真实地把这些历史的场景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发现这真的是一场非常别开生面、非常生动、更加有感染力的一种校史的教育。”

      《循声探秘交大》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制作,剧中路线涵盖华山路校门、老图书馆、第一个党团支部纪念碑、工程馆、史穆烈士墓、百年校庆里程碑等一座座凝结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风物。通过身临其境的声效、音乐设计和现场实景表演,串联起交大的历史、人物、建筑、风物。

      “他们对于学校的这种热爱,对于学校文化历史传承的这样一种精神,包括我们史霄雯、穆汉祥烈士这样一种用青春和热血来告白祖国的精神,都是当他们真正地走到我们面前的时候,其实是对我们的教育意义是更加震撼和更有感染力的。”纪晓恬说。

      据了解,《循声探秘交大》去年11月在交大首次预演,深受好评。今年,主办方对路线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打造了一堂“2.0版本行走的党史”学习教育课,目前已纳入徐汇区庆祝建党百年四条主推红色寻访线路。另外还包括“见证国歌诞生”“聆听交响共和”“致敬初心之地”等供个人和团队探寻的红色线路。

      “每一条线路都会有或者是沉浸式的演出,或者是微党课,或者是有专业的导览人员带领你领略这座建筑之美,讲述这条路线背后的一些历史和人文故事,我们也是联动区域内的重点文化场馆、名人故居以及区域的院团资源,大家共同来推出这样的百年百场活动。”徐汇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介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徐汇区文旅局以“星火汇聚百年荣光”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红色线路和百项活动,引导大家打卡徐汇红色地标,从徐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体悟红色文化的魅力。

      剧目体验后,《循声探秘交大》沉浸式校史情景剧启动仪式在红太阳广场交大百年校庆里程碑前举行。随着卷轴上《循声探秘交大》路线图的徐徐展开,全新的剧目正式启动。5月起至7月中旬,《循声探秘交大》剧目将面向社会各界团体和党支部开放多场体验活动,邀请社会公众走进历史悠久的交大校园“循声探秘”。未来,剧目也将结合不同的主题,进行不同特色的路线设计和规划,使观众们从多种角度感受交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办学传统。

      据悉,最近一场活动将于5月22日周六上午举办,具体报名链接可通过“徐汇文旅”微信公众号或“星火汇聚百年荣光”折页专题页面进行查询。折页内除了八条红色线路外,还重点推出“10个红色地标必打卡任务”。即日起,市民游客可在徐汇近20个文化场馆领取该红色宣传折页,按图索骥走进徐汇的梧桐深处,感受百年不变的“初心”,寻找信仰与荣光的力量。

    

作者:本报
选稿:孙翔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