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棉织坊:重温“七宝尖”的辉煌
白相到闵行微信公众号2021-05-14 11:06:01

明清两代,七宝因棉纺织业的发展而趋于繁荣。所产棉布有“七宝尖”之称。尖者,顶尖之谓也。重温“七宝尖”的光辉历史,七宝老街,熙熙攘攘。北大街43号的棉织坊展览馆,入门处一块长方形的黑底红字的石碑,文字清雅。有一段记载:“所产棉布有标、稀、扣,其中以稀布最有名,人称‘七宝尖’,畅销不衰,远销亚欧大陆。”

明清两朝的七宝镇,为著名的“七宝尖”的集散地。一幅凸显的壁画,展示了200年前七宝南东街的纺车街——秋风起,蒲溪塘桥南堍以东,长约百米的街上,一片繁荣景象。塘畔停靠着来自七宝四方乡村的一艘艘棉花船。卸船,挑夫用扁担挑着一包包棉桃,或车夫推着车架四匝载满棉包的独轮车,运到街对面的收购处过磅,热闹极了。

比照现在的南东街,街两面商肆鳞次栉比,临河的茶铺酒家一开窗,便是清流碧澈的蒲汇塘的潺潺水声,包着蓝印花布头巾的船娘,摇橹欸乃、载客游七宝;河对面为老行当展览馆,万兴酱园等,人流摩肩接踵。今昔不一样,但热闹是一样的。

纺织坊主、侧展馆、均为两层楼。落地木窗门,上半部雕花镂空的玻璃窗,典型的明清式民居,红漆木板,楼前修竹青翠。馆展以植、收、纺、织、染为主线。

展馆侧楼的图片说明,七宝的棉纺业兴起于明初,离不开一个人,松江府乌泥泾(今徐汇区今华泾镇)的黄道婆。她从海南归来,带回了向黎族学来的纺织技术,还有闽广的良种和种植方法。当时乌泥泾的土地跟七宝一样,“因地僻东南旱乡”,不宜种桑养蚕,宜种木棉(俗称棉花)。

此后,上海棉纺业以乌泥泾为中心,辐辏周边地区,自然也包括乌泥泾西北面,同属一府的七宝——松江府呈现了“木棉万亩蔚秋烟”的盛景——七宝的农妇也“比户织作,昼夜不辍,乡镇皆为之”。

据《上海园林志》记载,1929年,上海市曾评选过市花,花魁竟是未列入候选名单的棉花,票数超过了候选的莲花、月季和天竹等,比第二名的莲花多2100余张。原来是因为自从黄道婆带回当时最好的良种和最先进的纺织技术后,明代就有“松江之布,衣被天下”之说,赞扬黄道婆造福于桑梓庶民。民国初期,上海的棉纺业跃居全国第一。

展馆主楼二楼,展览着“七宝尖”布匹实样,“尖”者,拔尖、冒尖,细洁光滑,优质棉布也,旁边是该布织成的男女服装,颜色白灰蓝。有大襟女服,布裙;男式灰蓝长袍,黄马褂等。最注目的是并立着两辆纺车,一辆是一锭的老式纺车,只能纺一根线,另一辆为黄道婆改良后的纺车,三锭,可以同时纺三根线,效率提高了2倍。

二楼靠窗口,陈列着一台由一位蜡像的七宝织女操控的织布机,亦是经过黄道婆的改良,布机的两个“八”字形的踏板,拽动着直的经线,双手一来一往投梭,织进横的纬线。织布时手脚并用,讲究协调,好像弹钢琴似的,难度颇大。故织布是技术活,自然也是件体力活。织一匹布起码得4个时辰(8小时)。

一匹“七宝尖”上市,需要织女和工匠的很多道工序。主楼一楼就展出了布织成后,工匠踹布(俗称踏布)、染色、裁剪、缝衣等工序。

虽然“七宝尖”已离我们远去,纺车街也不复存在,但它们在提振上海经济中的历史作用,不容小觑。它不仅留存于七宝老街的棉织坊,供游人参观,已然成为一种上海乡愁记忆,深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选稿:孙翔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