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中国天眼,世界“见”证
央视网2021-04-01 08:12:20

国之重器,全球开放。

“中国天眼”向世界发出邀请函——3月31日0时起,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开始接受全球天文学家观测申请。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张代表性“名片”。

自落成启用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天眼”的重要意义——

“中国天眼”自2011年开始建设、2016年落成启用,历时三年多调试验收,其观测范围已经能到达银河系外星系甚至百亿光年之外的宇宙边缘,将成为全球探索宇宙波的希望。

借助“中国天眼”,科研人员可以洞悉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欧洲南方天文台荣誉天文学家迪特里希·巴德教授表示:“中国将接受外国研究人员的请求,这无疑对全球天文学领域的发展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阿雷西博望远镜退役后,FAST的意义就更为重大了。”

“中国天眼”向世界全面开放,将更好地发挥效能,为全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作出贡献。

“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大国重器在习近平心中的分量。

今年2月赴贵州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会见了“中国天眼”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总书记指出:“‘中国天眼’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观天巨目、国之重器,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原创突破。”

自2020年1月对国内开放运行以来,这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已发现300余颗脉冲星,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2020年1月9日,工作人员对FAST反射面板进行检修。

从1994年提出构想到2020年通过国家验收、开放运行,“中国天眼”历时26年,凝聚了四代中国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向世界贡献了重大科学工程的中国经验和创新实践——

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4450个反射单元构成的反射面;6根钢索控制的30吨馈源舱(馈源舱是“中国天眼”核心部件之一,用于安装和实现馈源的精确定位。如果把FAST看作天眼,那馈源舱就相当于这个眼睛的瞳孔,起到聚焦的作用)……

一项项自主创新,铸就了独一无二、世界领先的超级工程,也使“中国天眼”走到人类“视界”的最前沿。

在遥远深邃的宇宙中,有一颗星星叫“南仁东星”,是为纪念“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而命名的。在发表2019年新年贺词时,习近平特别提到了这颗“南仁东星”。

为了实现观天望宇的梦想,南仁东放弃高薪毅然回国,负责“中国天眼”的研究及设计工作。从选址、论证到设计、建设,身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亲力亲为,一干就是22年。

▲ 2015年11月25日,南仁东(左二)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施工现场指导反射面单元拼装工作。

2017年9月15日,72岁的南仁东因病逝世,他生命中近三分之一的时光都奉献给了“中国天眼”。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今年2月,在贵州考察调研期间,习近平通过视频察看“中国天眼”现场,并同总控室的科技工作者代表连线,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南仁东等杰出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到“奋斗者”号万米深潜,从“天问”奔火到“嫦娥”揽月……广大科技工作者砥砺“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勇立潮头、锐意进取,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

科学技术应该造福全人类。

今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并发表特别致辞时强调,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互惠共享。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建设之初,即确立了“中国天眼”将按国际惯例逐步开放的原则。“天眼”总工程师王启明表示,中国愿意与世界分享“天眼”,因为天文研究不分国界。

▲2018年9月10日,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总控室内工作。

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开放合作的态度,世界有目共睹——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积极加强与多方的联系,同其他各国合作推进病毒检测、疫病防治、疫苗研发等,积极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向世界分享北斗卫星发展成果,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

科学无国界,合作无远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

从落成到运行,“中国天眼”不断实现“追赶、超越、领先”。

未来,“中国天眼”将助力我国科技强国之路走得更加坚实,为人类认识宇宙、探索外太空奥秘作出中国贡献。

选稿:刘默涵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