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一大会址纪念馆收藏的初版《共产党宣言》,竟然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
东方网微信公众号2021-03-23 15:22:39

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中央的展柜中,陈列着两本薄薄的小册子,纸张微微泛黄,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920年8月首版本和9月再版本。

这两版宣言被后人称为《共产党宣言》“姐妹本”,是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而在这本9月版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第一个中译本《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由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了。

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陈独秀和李汉俊共同校阅的第一个中译本《共产党宣言》以“社会主义小丛书第一种”形式,由“社会主义研究社”名义发行,初版共印了1000本。这版《宣言》的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微侧半身肖像,首印1000册,很快售罄。

由于排版疏忽,这一版的封面错印成《共党产宣言》,于是在9月再版,加印1000册,封面书名亦改正为《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肖像的底色变成蓝色。此后《宣言》多次重印,成为国民党统治时在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 1920年9月版共产党宣言

值得一提的是,首版本的书名错印为“共党产宣言”的这一疏忽,恰恰为后人鉴别初版本提供了依据。

藏身墓穴二十余年

珍贵文物成“镇馆之宝”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一楼陈列展示柜里的这本蓝色封面的《共产党宣言》,封面左下角盖有一枚长方形的印章,“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账”的字迹仍可辨认。那么,这方印章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蓝色封面的《共产党宣言》封面上的印章依稀可见

张静泉,又名张人亚,浙江省宁波第一个中共党员,1922年上海金银业工人运动领导者,中华苏维埃政府出版掌门人。在白色恐怖年代,他冒着生命危险,为党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文献资料。

△一大会址纪念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韩晶给东方网记者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韩晶,一大会址纪念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她告诉东方网记者:“1927年年末,一个冬日的午后,张人亚带着一批文件书报,悄悄回到镇海霞浦祠堂后的老家,他将携带的东西交给父亲后又悄悄离开老家返回上海。老人家对外佯称张人亚已亡故,为儿子和早逝的儿媳修了一座合葬墓。老人家把这些文件书报用好几层油纸精心包扎好,藏进张人亚的空棺,埋入墓内。为了不被人发现,甚至连墓碑也故意少写了一个静字。”

△张静泉(人亚)同志

这一埋就是二十多年。解放后,张人亚的父亲一直等不到儿子的消息,自知凶多吉少,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将藏在张人亚衣冠冢内的文件取出,嘱托三子张静茂一定要将这批东西还给共产党。据《红色中华》记载,张人亚于1932年病故于由瑞金赴汀洲的路上,时年32岁。

△位于北仑霞浦霞南村长山岗上的张人亚衣冠冢

1959年,张人亚之父藏于墓中的这批见证党的发展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一部分被捐赠给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前身——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保存至今,其中就有这本1920年9月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据馆内档案记载,当年收到此书时,除纸张因年久泛黄、发脆外,整本书基本完整,无明显残损。这本铅印的32开、58页的小册子,凝聚着张人亚烈士为革命奋斗终生的信仰,也寄托着烈士一家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感人情怀。1995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

馆藏文物中拥有一本《共产党宣言》9月版,的确令大家振奋,但遗憾的是当时一大纪念馆还没有收藏到8月版。由于年代较远,加之敌人的搜检、销毁,初版《共产党宣言》已颇难寻踪。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05年8月,纪念馆征集到一本《共产党宣言》8月版,这两版珍贵的“姐妹本”自此得以聚首,共同珍藏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成为革命信仰传承的最好见证。

上海还有一本初版《共产党宣言》

展出于上海历史博物馆

据了解,初版《共产党宣言》目前全国尚存11本,在上海,除了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出的之外,还有一本保存在上海历史博物馆馆内,而上历博展出的这本,是该馆即将开馆之际,由上海鲁迅纪念馆无偿借出的。

“红色政权的诞生与发展”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近代展区重要的一部分,在这展出的众多文物中,上历博党史研究领域的“老法师”马建萍最看重的就是8月版和9月版的《共产党宣言》。

△ 8月版《共产党宣言》,左图为用无酸纸包裹的原件,右图为研究用资料图

在上历博三楼展厅,记者看到了这本初版的《共产党宣言》,马建萍说,文物摆放时自己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本小册子,“一定要摆放在最醒目的地方”。

马建萍介绍,鲁迅在日记中记录了获得中文第一版《共产党宣言》的事。《共产党宣言》中文第一版出版后,陈望道给周作人赠了两本,其中一本请他转给鲁迅先生。鲁迅收书的当天就把《共产党宣言》读了一遍,并大加赞赏。接触《共产党宣言》是鲁迅人生的一件大事,但是鲁迅纪念馆收藏的,却不是当年陈望道亲自送给鲁迅的那一本。

说到这一本的来历,颇为“曲折”。1950年,许广平把鲁迅大部分遗物都带到了北京,留在上海的物件少之又少。1957年2月,上海一家旧书店发现了8月版的《共产党宣言》,赶紧通知鲁迅纪念馆人员前去鉴定,得以收藏。该本小册子品相较好,封面完整,鲁迅纪念馆采用恒温恒湿保存,真品藏于内室之中。而普通人在橱窗中见到的,都是“高仿真”复制品。“但是这次借来我们展出的是原件,不是高仿。”马建萍告诉记者。

△收藏在上历博的两版《共产党宣言》原件,左图为8月版,右图为9月版

而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的9月版《共产党宣言》则是由上海的一家旧书店于1959年收购而来,小册子封面左上角缺1.5平方厘米,左下角缺1平方厘米,属于品相很好的文物,也堪称该馆的“镇馆之宝”了。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共产党宣言》是印数最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文单行本,被誉为“红色中华第一书”。

在历史的洪流中,《共产党宣言》犹如一面光辉的旗帜,指引着中国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开创了中国社会的新天地。它更是一种精神动力,时刻激励着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本文原刊于2018年1月29日)

选稿:杨宜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