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除了以茭白闻名上海,这个江南小镇还走出了一位大人物
东方网微信公众号2021-03-23 15:14:19

提起上海的练塘,人们会想到江南水乡风情,遐迩闻名的茭白……但鲜为外人所知的是,它的血脉中,还涌动着红色基因。

练塘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古镇,鱼米之乡。有1000多年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文化遗迹充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近代革命史上,亦涌现出了陈云、吴志喜等革命志士,留下了许多红色的遗迹。

今天,跟着东方网一起走进练塘,去探寻革命志士曾经生活过的住所,学习过的场所,战斗过的地方。

陈云纪念馆

展示伟人光辉历程

上海市青浦区(原江苏省青浦县)练塘镇朝真桥附近,有一片不大的门面房,坐南朝北、砖木覆瓦结构,临河的是一开间铺面,后面穿过天井的是简陋的二层小屋。这所房子,就是现在仍保留在下塘街95号原址的陈云故居,也是陈云舅父的家。

△陈云故居

1905年6月13日,陈云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两岁丧父,四岁丧母,与年长他8岁的姐姐陈星,一起由外祖母带着来到舅父廖文光家生活。1911年,陈云外祖母过世,廖文光依嘱将陈云立嗣为子。当时廖文光还无子,遂认陈云为养子,为其改名为廖陈云。1911年至1919年,陈云与舅父母生活在这里,舅父母依靠经营小酒店艰难度日。

△陈云纪念馆里的少年陈云照

陈云自幼性格文静,举止端庄,待人接物很有礼貌。他时常帮助舅父母抱小孩、劈柴烧火、料理店务。他虽然从小家境贫寒,但却天资聪颖,喜爱读书。闲暇时他还会跟着舅父去离家只有30多米的长春园书场听评弹,就此,他养成了终身喜听评弹的习惯。

△长春园

晚年陈云对年幼时在家乡听“戤壁书”记忆犹新,他曾说:“当时的书场大多设在茶馆里,听书要付3个铜板买一根竹筹,没有那么多的钱买竹筹,只好站在书台对面墙角边老远地听先生说书。”少年陈云听着“戤壁书”,在艺人的娓娓道白和丝弦弹唱中度过艰辛时光。

△陈云纪念馆外景

在练塘镇上,就有他的一所纪念馆。陈云纪念馆是经中央批准建立的全国唯一系统展示陈云生平业绩的纪念馆,它是在中共上海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陈云故居”和“青浦革命历史陈列馆”原址的基础上,于陈云同志诞辰95周年之际,即2000年6月6日建成开馆。2013年5月26日,经中央批准,由“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更名为“陈云纪念馆”,保留“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牌子。

△陈云纪念馆主馆内景

练塘,留下了陈云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投身革命的足迹,是一个伟人一生光辉历程开始的地方。

△陈云纪念馆内的铜像

在练塘,有一棵上海最大的白玉兰树,高8.7米,胸围0.72米,冠径6米,清香阵阵,醉人心怀。该树原来在练塘镇政府机关院子内,后列入陈云纪念馆的建设范围。陈云故居和古白云兰树,两者相连,构成一景。

△上海最大的白玉兰树

颜安小学

一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来

颜安小学前身为创办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颜安书院,当时聘松江顾香远太史为院长,以尊孔读经,讲授先哲古训为宗旨。戊戌变法后,清政府推行新学,1905年,颜安书院改为颜安国民高等小学校。辛亥革命的爆发为提倡新学提供了契机。颜安国民高等小学改称“章练塘公立颜安国民小学校”,聘杜衡伯为校长。杜衡伯1911年毕业于“松江江苏省立第三中学”,担任章练塘公立颜安国民小学校长时年仅18岁,但学生年岁偏大,故有“大学生,小校长”的趣话流传。

△颜安小学

杜衡伯校务管理严格,平素律己从严,特躬以正,生活节俭,遇事率先自任,倍尝艰苦。为适应时代需要,废读经,加珠算、手工科目,定“勤诚”二字为校训,因而使“颜安”闻名遐迩,四乡学子负笈来学,成绩斐然,桃李芬芳,人才辈出。练塘一批名人志士,如陈云、吴志喜、高尔松、高尔柏、袁文彬(方强),都在杜衡伯任校长期间,在颜安国民高等小学接受教育。

1916年,陈云辍学在家。虽然很想继续读书,但由于舅父无力再供他上学,只得暂时在小酒馆里充当小伙计。1917年秋,在舅父小酒店的常客、练塘镇颜安小学校长杜衡伯的保荐下,陈云免费入颜安小学高小部读书。

△陈云在颜安小学读书的教室(摄于2005年)

在颜安小学,陈云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恩师张行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张行恭老师的带领下,陈云和同学参加了罢课。整个小镇也罢了市。经过此事洗礼,陈云开始懂得了更多国家大事。但这年夏天,从颜安小学毕业后,陈云又因家贫无力继续升学。

张行恭同情陈云的遭遇,托自己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的二弟张子宏,为陈云谋了一份差事。1919年12月8日,只有15岁的陈云在张行恭的带领下,离开家乡练塘,搭乘一叶小舟,离家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

△商务印书馆职工会第一届委员合影,前排左三为陈云

有此缘故,陈云等人对母校有着深深的眷恋。1936年,陈云、高尔松等40人集资在校园内建造“杜校长衡伯先生纪念塔”。

1986年9月,陈云同志为母校题写校名“颜安小学”。1987年9月,举行了陈云同志为母校“颜安小学”题字揭牌仪式。现在在颜安小学还保存着陈云小时候读书的教室,简陋的砖木结构平房,不平凡的故事,激励着后代人发愤学习,长大成为社会栋梁。

△杜衡伯纪念塔

小蒸农民暴动指挥所

从私人住宅到革命者集会场所

小蒸农民暴动指挥所,坐落在三官桥路86弄,三楼三底,砖木结构,原是陆铨生的故居。大革命时期,陆家成为革命者的集会场所。

△小蒸农民暴动指挥所

1927年,时为中共江苏淞浦特委负责人陈云在此传达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恢复农民协会,建立青浦第一个农村支部,建立中共青浦县委,组织农民军准备暴动,当时农民军领导人吴志喜、陆龙飞等也常在此研究和部署斗争策略。

1927年8月,在陈云、吴志喜和陆铨生等人的发动下,小蒸地区组成一支近30人的农民革命军,由吴志喜任农民军总指挥。

△大革命时期,陆铨生家成为革命者的集会场所。暴动失败后,陆家被抄,家人弃家迁沪。解放后,旧址得到确认。图为陆铨生

1927年冬秋收刚结束,练塘地区的催租局一次次地发出催租限单,但无人上门交租。小蒸镇大地主汪倾千(汪瑛)、胡祖文等勾结了水警,派了一只枪船,有水警8人,1个巡长,驳壳枪2支、步枪6支,在三官塘桥堍摆起收租帐台,向农民武装逼租。1928年1月2日夜,陈云、吴志喜在小蒸召开了中共支部大会,决定次日把这条催租船干掉。

1月3日晨,由于消息泄露,催租船悄悄向练塘方向逃跑,陈云和吴志喜等决定立即率领农民军在小蒸西北的殷庄头埋伏阻击枪船,枪船进入伏击地段后,农民军即向枪船射击。因敌人火力猛烈,农民军即向塘南转移,与枫泾地区的农民军会合。

△小蒸农民暴动指挥所内景

1月5日傍晚,吴志喜带领一支农民军队伍,从西河山浜出发,越过沪杭铁路直奔小蒸,晚10时农民军首先包围了地主汪倾千家,砸开大门,一枪击毙了汪倾千,汪妻因耍赖也被农民军一刀砍翻,汪倾千哥哥汪士君(汪琳)也被搜出处决。之后,农民军又镇压地保胡祖文。这就是著名的小蒸农民武装暴动。

1961年,这幢建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这里建成小蒸农民暴动陈列馆,供后人瞻仰缅怀。

吴志喜故居

17岁就牺牲的农民军总指挥曾住在这里

练塘镇东风街93弄11号内一幢二楼二底的小屋,就是1927年陈云同志发起小蒸暴动、组织农民革命军时的总指挥吴志喜的故居。

吴志喜,名之轩,号治平。7岁入颜安小学读书,学习勤奋,成绩优异,获得学校颁发的银牌奖。12岁进松江初级中学,在校长共产党员侯绍裘的引导下阅读革命书籍,接触进步思想。是年,当选为松江县学生联合会会长兼校学生联合会会长。在《松江学生》第二期上曾发表“严重的五月告青年同学”一文,痛斥军阀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吴志喜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反帝爱国运动爆发,松江初级中学迁往上海,吴志喜积极投入革命活动,四处奔波,上街宣传,一次被反动直鲁军军车撞倒,轧伤一条腿,他不顾自己的伤痛,继续进行宣传。是年9月,他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由侯绍裘、金子文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接着,被党组织派往武汉黄埔军校分校学习。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练塘地区同样乌云密布,党组织遭到破坏,农民协会被迫解散。在这严峻时刻,吴志喜奉命返回家乡,和陈云、陆铨生等同志一起在小蒸一带组织农民起义,他担任中共青浦县委常委、小蒸农民革命军总指挥。

△大方庵是枫泾暴动的指挥所

小蒸农民武装暴动后,1月15日,农民军部署了农历三十进攻枫泾举行枫泾暴动的计划,枫泾镇上的大地主和自卫团得知后,惶惶不可终日,急向松江、嘉兴等地的国民党军队求援。1月19日凌晨,大雾弥漫,数倍于农民军的国民党军队突然包围农民军,吴志喜得到报信后,立即鸣枪示警并和副指挥陆龙飞一起掩护农民军撤退,子弹告罄,就用砖块掷向冲上来的敌人,继续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捕。

吴志喜被捕被解送到松江,敌人软硬兼施,用尽种种卑劣手段,妄图诱降。但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审讯中他受尽酷刑,十个指甲全被拔掉。在狱中,他曾致书战友:“我俩生命大概不能保全,我们的牺牲是不要紧的,你们的工作是更重要的……”陈云、王若飞同志曾多次设法营救,都未成功。1月26日,吴志喜英勇就义于松江小校场。临刑前,他慷慨激昂地面向周围群众高呼:“共产党是工农贫民的党,我为共产党而死,为工农贫民而死,死也甘心!”就义时,年仅17岁。

△西乡革命烈士陵园

在西乡革命烈士陵园内,有一尊用花岗岩雕刻的吴志喜半身像置于陵园中央的纪念碑前面,威武英俊,并刻有陈云题书“吴志喜烈士永垂不朽”。

△吴志喜半身像

练塘孕育了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淞沪抗战战地服务团第一任团长袁文彬,小蒸、枫泾暴动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吴志喜等一批革命志士。

一往情深牵故里。全国解放后,陈云在中央工作期间,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曾三次回到练塘进行调研。

△陈云手迹:“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本文原刊于2018年1月29日)

选稿:杨宜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