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北宋名臣范仲淹——出生于真定 佳句传千古
石家庄日报2021-03-16 09:19:00

2007年,正定弘文中学校园内建起了范公亭,以纪念范仲淹这位家乡名人,并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学生们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句传诵千古的名言佳句,它的作者范仲淹人们也都不会陌生。但范仲淹出生于真定(今正定)高平村,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范仲淹在政治上忠贞直谏、忧国忧民,在文学上的成就更使他的名字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庆历新政”的主要参与者。在政治、军事、诗文、哲学等方面均卓有成就,尤其是以敢于直谏而著称,以忧国忧民而开创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代风尚,名垂青史。

出生之地高平

《宋史》记载,范仲淹是“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也。”但专家学者在近二十年的考证中,认为正定高平就是范仲淹的出生之地。

范仲淹第三十五世孙范祥科曾介绍,他们这一支是范仲淹长子范纯佑的嫡传。“范仲淹的文章落款经常有‘高平’字样,而其同僚常称范仲淹为‘高平’‘高平公’,他的学生又自称‘高平门下’‘高平讲友’‘高平学案’。”范祥科介绍,范仲淹的后代称“高平堂”“高平世泽”“高平家风”等。这屡屡出现在范仲淹称谓中的“高平”,都显现出范仲淹与真定高平的渊源。

据介绍,范仲淹的父亲范墉在真定任职时,发妻病故后,又娶高平村谢氏,并定居于高平。在高平村生下范仲淹100天后,范墉便带着妻儿远赴徐州任职。第二年,范墉病故,谢氏带着两岁的范仲淹下嫁山东人朱文翰,范仲淹曾易名“朱说”。

范仲淹幼年的生活十分贫困,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努力读书,来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书院攻读。求学期间,他废寝忘食,昼夜苦读,每天只煮稠粥一大碗,并分成四块,就着切碎的咸菜,上午吃两块,下午吃两块,后人便用“断齑画粥”这个成语来形容他的苦读精神。《宋史》记载,他“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为能堪,仲淹不苦也。”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中进士,不久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两年后改任亳州(今属安徽)集庆军节度推官,上表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姓名。

成就千古名篇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有思想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极富才华的文学家。

作为北宋中期诗文革新的倡导者之一,范仲淹反对骈体文,主张诗文创作要“文以载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他十分推崇古越范蠡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诗文中充满了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他的一生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特别是他的散文《岳阳楼记》更成为千古名篇。文章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达了他的宽阔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传达出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创一代风范,成为后世为官做人的标杆。

在《岳阳楼记》这篇传世名作中,大量的经典词语流传下来,在后世的应用中逐渐演化成为成语,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中,“百废具兴”(现作“百废俱兴”)描写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中用“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一句中,“心旷神怡”“喜气洋洋”更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两个成语。

由于抵御西夏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担任副宰相一职,开始在政治上大展宏图。他联合富弼、欧阳修等人进行改革,开始实行“新政”。他对官员的考核与任命极为严格,亲自取来各地官员名册,一个个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对于那些碌碌无为的官员毫不心慈手软。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记载:“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成语“一笔勾销”便由此而来。

故里红色传奇

对于自己的出生地,范仲淹始终念念不忘。范仲淹在徐州时,曾给他在苏州的哥哥写信,信中说:“我本北人,北人淳厚。”而且,在范仲淹的传世文章《移苏州谢两府启》中也有自述:“某生于唐虞。”唐虞泛指今天河北。另外,曾和范仲淹共同镇守西夏的大将韩琦,后调任真定为官。到任不久,范仲淹便致信韩琦:“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识别以来,却未得一到,谅多胜赏也。”在这封书信中,范仲淹自报了家门。

“地势高而平,故名高平村。”这是《正定县志》记载的正定高平村村名的来历。

高平村不仅是范仲淹的故里,更是以电影《地道战》的故事原型而声名远扬。

高平村隶属正定曲阳桥乡,是一个有着5000多人的大村。在高平村的地道战遗址展览馆前,一棵大树上挂着一口大铁钟,这个场景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起老电影《地道战》。其实,很多人不太了解,电影《地道战》的故事原型正是来自高平村,电影里的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也都是以抗战时期高平村战斗中牺牲的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刘傻子为原型塑造的。

在抗战时期,高平村的地道有30多公里长,有“地上一个高平村,地下一个高平村”的说法。当时村里约200户人家有地道,户户相通、家家相连,创造了一套地道战术。

据介绍,抗战时期,高平是当地有名的抗日村。挖地道时,日军常来扫荡,村民们边打边挖,这样的工作断断续续持续了一年多,直到最后把全村的地道都打通。当时村里一共有三条干道,干道上还有许多支线,每十户有一个地道口,每个口都有民兵把守,地道口上有地堡和工事,每隔十丈有一个通气孔。这些通气孔和地道口都很隐蔽,大都设在碾盘下、炕洞里和井里。

现在,高平村地道战遗址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民们深入挖掘地道战的故事,传扬着这段红色传奇故事。 

责任编辑:赵鹏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