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晨读 | 好声音在厨房
新民晚报2021-02-17 07:00:00

牛马年好种田,种了好田好做饭。中国人写饭菜的文章千万篇,煎炒烹炸焗,色香味形器,却似乎无人写做饭的声音。我爱听做饭的声音,从备料阶段就爱听,择菜,掐豆角,掰菜帮,削土豆皮,礤萝卜丝,各有妙响不同。

有一道凉菜:拍黄瓜,这个“拍”字很传神。黄瓜洗净,置于砧板,菜刀在握,不用刀刃和刀背,用的是平素不怎么用的刀面,放平,罩住目标,啪啪猛拍,黄瓜便散裂多姿,淋漓尽致。此菜原出于北方,因其粗豪简便,近年流行开来,似有拍遍全国之势。却不容易拍出国,那里的“歪果仁”,用的菜刀薄而窄,铁尺一般,切个酸黄瓜还差不多。

回头说咱们的菜刀,还是立起来的时候多,嚓嚓切菜,素音可爱,沙沙片肉,荤声可喜。有时切的东西比如豆制品,绵,软,刀锋经过,几乎无声,声音出在刀与菜板相遇时。碰上硬质的塑料菜板,刀声清脆悦耳;碰上木质菜板,尤其是那种老树截成的菜墩,则声憨厚重,别有意趣。去年在川西南,见街边小馆子的黑板上,写有不连笔的粉笔字:

“招服务员两名,墩子一名”。

趋前请教,何为“墩子”?

店家用方言说了什么,见我茫然,就扮出一副切菜状,却不甘心上演“默片”,口中于是梆梆作响,为自己配音。

打鸡蛋,搅粉面子(广东叫生粉),这是要挂糊、勾芡,做比较重要的“硬菜”了,筷子与碗合作,哒哒哒哒,其声格外诱人。

架上锅,升了火,进入烹制阶段,耳朵又是一番享受。煎鱼、煎豆腐,油花闪烁,嗞嗞啦啦;炖鸡、烹鸭、煲汤,小火慢功,咕嘟咕嘟;高压锅焖肉,焖到一定火候,减压阀转动,嘶嘶喷气——哪一种声音都个性十足,有自己的道理。

但中国人最常听、最亲切的烹调声,应该来自家家户户炒菜爆锅的那一刻。“刹——”的一声爆响,油和葱花,或者和姜、蒜、椒,以及其他食材的混合香,便随声而至,灌满新房旧舍,大小空间。耳朵不吃独食,它跟眼睛、鼻子、舌头有福同享,信息共用。

西方人不炒菜,家中不备弧形底的中式炒锅,故难以听见我们精彩的爆锅声(也难遇不太精彩的油烟子)。中国大厨炒菜时抖腕,颠勺,菜在勺中翻个,大火苗子呼的一声燎上来,铁锅敲得叭叭响,这一套奇异的组合之音,老外更是无缘享用。如此振击炊具,烹饪界有个俏皮说法:“叫勺”。“叫”字用到此处,给人的感觉兴冲冲的,亮堂堂的。这个勺之叫,是谁人叫,叫谁人?是菜品——亦即作品生产的助兴、诞生的预告,还是作品已然问世,敦请人们快来欣赏的呼唤?有些师傅喜乐活泼,他们的“叫勺”,甚至能“叫”出“大大以大大”的节奏,简直就是打击乐的境界了。

厨间还有一种声音,特别好听,富于节奏感,那就是北方人当当剁饺子馅儿的动静。近年机器加工的冻饺子和现成馅料多了起来,但许多人家还是坚持自己剁馅儿,认为这样更讲究,也更有气氛。

跟剁馅儿相关,东北民间有个故事,说的是一户人家,好心肠,每次包饺子,都给邻居刘二爷,一个穷苦的孤老头儿,送一盘过去。某日他家当当又剁上馅儿了,刘二爷寻思,咱不能干呆着,得做点儿准备,就剥了几瓣蒜,放罐子里咣咣捣起来。你当当,我咣咣,遥相呼应,其乐融融。响了一阵,消停下来,等。可是,一直等到掌灯,刘二爷也没等来饺子。原来邻人听他捣蒜,以为老头儿条件好了,自己也能包饺子了,就没给他送。真是成也声音,憾也声音。由此还产生一个歇后语:刘二爷捣蒜——两耽误。母亲在世那些年,遇上包饺子,总爱笑说这个段子,有时笑猛了,都咳嗽起来。我们小时候,是母亲剁馅儿。我们长大了,怕她累,不让她剁,老太太不放心,就担任现场指导,腰里扎个围裙,手上沾着面粉。

中华民族是爱吃馅儿的民族,天南地北,处处可闻剁馅儿之声。无论是剁饺子馅儿、包子馅儿、馄饨馅儿、馅饼馅儿、茄盒馅儿、藕夹馅儿、汤圆馅儿,还是其他什么馅儿,发出音来都是当当当当,均匀美妙,充满乐感。那是中国人要过节、要团聚、要美美吃上一顿的信号,是年气、喜气、天伦之气的重要构成。

天下有一万种美好的声音,其中,做饭的声音应该排得很靠前。

做饭的声音,是劳作的声音,创造的声音,含着悬念,含着情感,比吃饭的声音丰富,有魅力。(刘齐)

作者:刘齐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