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接力,中国文学经典如何引爆舞台?
上观新闻2021-01-16 19:09:00
摘要:把经典搬上舞台,如何忠实原著,如何追求超越?

3小时话剧《白鹿原》演完,观众席全场起立。台上演员三退三进六鞠躬,在掌声中与台下观众久久“僵持”,谁也不愿先离开。

“戏好不好,要闯过上海大码头才有底气。”陕西人艺演员李俊强说。《白鹿原》来过上海6次,《平凡的世界》5次,但1月12日至17日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举行的陕西人艺戏剧周依然火爆,《白鹿原》门票提前10天就售罄了。与此同时,四川人艺话剧新作《尘埃落定》也宣布将于4月来沪,国内多个城市已开票,未演先热。

话剧《白鹿原》里的名场面,田小娥冤魂附体鹿三

“这是话剧舞台对经典文学的回归。”话剧《尘埃落定》编剧曹路生说,“过去十几年,国外种种戏剧流派涌入中国,现在所谓的后现代戏剧也好,后戏剧剧场也好,文学性是大大削减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的出现是一种转向:话剧重回文学传统,找到精神内核。”

不用记住我,记住角色就行

《白鹿原》已经演了358场,《平凡的世界》演了161场——李俊强脱口而出。他原本是两部剧的主演,因为巡演日程总是冲突,不得不忍痛割爱,告别《白鹿原》里的白孝文,安安心心演《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

陕西人艺《白鹿原》的舞台上,演员几十号人,没有一个能叫得出名字的明星大腕,白嘉轩、鹿子霖、田小娥、黑娃……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却给观众留下强烈震撼。“舞台上根本没有演员,他们就是小说中的人物,一群白鹿原上的生民。”一位观众如此评价。

“舞台上根本没有演员,他们就是小说中的人物,一群白鹿原上的生民。”

这是《白鹿原》原著作者陈忠实生前最满意的改编版本,版权费分文不取。他曾说:“不必用明星,让娃们演,亮出老陕风采。”演员里有不少土生土长的陕西人,配上剧中地道的“白鹿村”方言,再加上时不时出现的华阴老腔,浓浓的陕西味。

“85后”李俊强出生于河北。刚开始演《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方言是最大的难关,他跟着语言老师和当地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方言不是噱头,语言是和情感、文化关联在一起的,方言是带领观众走进当地人生活的一种形式。”

有观众评价,话剧《白鹿原》有一种电影的质感

除了演员的身份,李俊强还是陕西人艺的副院长。他自嘲“头发不多,肚腩不小”,可能外形上离观众想象的孙少安有点距离。但导演最终还是选了他,因为他的生活离《平凡的世界》最近。

“我其实更像孙少平。”李俊强说。他生于农村,家中也有一个哥哥。小说中诸如分家、少安照顾奶奶和弟弟妹妹的情景,对他而言都十分熟悉。话剧中有一幕是少安砖厂倒闭,工人们上门讨债,弟弟少平挺身而出用血汗钱替少安还债。“当时我本能地在台上哭得一塌糊涂,因为生活中我哥也是这样。我了解这样的农村家庭,特别能理解像少安这样的农家子弟的思维方式和内心情感。”

李俊强扮演的孙少安

戏火人未红,李俊强并不苦恼:“不用记住我,记住角色就行。”

《平凡的世界》演出结束,有年迈的夫妻站在观众席里鼓掌,也有年轻观众抹眼泪。“95后”观众李源说:“从小在上海长大,《平凡的世界》那个年代那种生活好像离我很远,本来没抱太大期待,还是忍不住哭了。看过不少噱头十足的舞台剧,这么质朴的是头一次,打算回去看一遍原著。”

爬上高原,再建一座高峰

路遥《平凡的世界》100万字、陈忠实《白鹿原》50万字、阿来《尘埃落定》30万字,要把这些经典巨著改编成三小时左右的话剧,无疑是巨大挑战。三部小说都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销量都有数百万册乃至上千万册。许多来看戏的人都读过原著,改得好不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标尺。

早在2003年,曹路生就改编了阿来的《尘埃落定》。这本1998年出版的小说,被誉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拥有中、英、法、德、意等十五国译本。

《平凡的世界》,孙少安结婚

“《尘埃落定》改编过电影、电视剧、舞剧等形式,但我可以说,话剧版的《尘埃落定》是最忠实于原著的,因为话剧可以保留原著充满诗意的语言。”曹路生说,他有很多改编剧作,目的是要超越原著的,可是《尘埃落定》里,“诗意都是属于阿来的,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诗意串联起来”。

曹路生和阿来见过一面,阿来给了创作者们极大的改编空间,并表示首演时一定会来看。这部作品由四川人艺演出,目前正在排练。《白鹿原》的导演胡宗琪操刀,为《尘埃落定》画了厚厚一本分镜头脚本。《尘埃落定》同样没有明星出演,核心主演都是藏族演员。

提起四川人艺,不少上海观众还记得2018年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的《茶馆》,当时也是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一连演了三场。北京人艺的《茶馆》一直以来被视作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但李六乙导演的四川人艺版《茶馆》,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步子迈得大胆。四川盖碗茶取代北京大碗茶,对白也全是四川话,舞美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的巡演正在继续,《尘埃落定》也已在多地开票,离不开幕后推手九维文化的运营和宣发。九维文化董事长张力刚是陕西人,从《白鹿原》的合作开始,他认准了中国文学经典改编的大戏。

电视剧版《尘埃落定》剧照

未来,九维还将继续和陕西人艺合作《主角》《生命册》两部话剧,同样由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改编。《主角》改编自陕西作家陈彦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的人生际遇,秦腔艺术的起起落落,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主角与配角”的人生百态。敲定这部作品时,陈彦还没拿奖。

“你必须爬上高原,再建一座高峰。”张力刚说。在他看来,改编一部经典的前提一定是理解这部作品;但在忠实原著的同时,也要发挥舞台艺术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话剧《尘埃落定》剧组采风

《平凡的世界》舞台上巨大的圆形磨盘装置,就令不少观众赞赏,“人生磨盘转啊转,还是转不出那片土地”。《白鹿原》里对希腊戏剧里歌队的借鉴,也很惊艳,“歌队是旁观者也是倾听者,是可怕的人言,是谁也逃不过的围墙。”

“好的改编是要让读过原著的读者觉得超越了文学的想象空间,让没读过原著的观众,能在三个小时里看懂故事,被打动。”张力刚说。

一部好戏,拯救了一个剧团

鲜为人知的是,李俊强曾经因为剧团的低迷,差一点选择离职。2012年年底,李宣担任陕西人艺院长时,剧院账上只有1万多元钱,一度面临“无演员、无主创、无观众”的困境。迫于生计,陕西人艺的演员曾兼职外出讲课,演影视剧,卖茶叶,开面馆。

在剧团艰难转企改制的迷茫期,陕西人艺曾一年连做13部小话剧。虽然累,却也锤炼出了一支自己的演员队伍。

在陕西人艺决定排《白鹿原》时,北京人艺已有一版《白鹿原》珠玉在前。不止李俊强一个人在心里犯过嘀咕:能排过北京人艺吗?

电视剧版《白鹿原》剧照

《白鹿原》用了剧作家孟冰改的剧本,和北京人艺是同一个本子。“对陕西文化,陕西人艺显然更有发言权,更有体会。这一版非常凝练、干净、清晰、强烈,不做作,精雕细刻又不露痕迹。”孟冰说。连主演过北京人艺版《白鹿原》的演员濮存昕也称赞:“从专业角度、美学角度来说,他们这个版本挺统一挺协调的,得承认人家这个东西挺精致,非常棒!我想,陈忠实老师会更喜欢他们这个版本。”

演过300多场的《白鹿原》,如今被贴上“中国话剧的巅峰之作”的标签,可是在西安第一轮演出时,并没有引起太大轰动。张力刚记得,最初去全国各地打品牌的阶段,想过许多招:比如把白鹿原上收割的麦穗放在每一个观众的座位上,比如用热腾腾的肉夹馍迎接散场的观众,“不仅仅要好戏,还要好的体验。”

《白鹿原》引爆舞台以后,陕西人艺一套班底在当地驻演,一套班底全国巡演。演员们从以前没戏可演,变成忙到连续4个月回不了家。

在《白鹿原》之前,九维文化参与制作和推广的都是海外经典IP,比如《大河之舞》《巴黎圣母院》《乱世佳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张力刚以前觉得,国内的戏在很多层面上与国际经典有不小差距,直到遇见《白鹿原》。“我们公司过去90%的项目都来自海外,后来这个比例慢慢降到了50%。

某种程度上,《白鹿原》也拯救了九维。疫情中,海外大戏无法进入中国。“如果没有《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中国作品的上演,我们估计也破产了。”张力刚说。

演了五年的《白鹿原》,今年迎来封箱之旅,新戏《主角》已在筹备之中,李俊强透露,目前有200多位演员的陕西人艺将再度“扩容”,面向全国招募更多演员。

有意思的是,《主角》本来就是一部关于舞台的小说,作家陈彦更是曾在戏曲院团工作30年,耳濡目染。《主角》经历了从戏剧到文学,又重新回到戏剧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戏剧和文学相互滋养。

有消息称《主角》电视剧已开始筹备,但李俊强对话剧版充满信心:“剧场是人类思考的地方,是追寻真理的地方,现场永远不可替代。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来源: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提供
作者:吴桐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