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为何今年冬天这么冷?是“暖冬”还是“冷冬”?
中新网2021-01-09 06:55:36

为何今年冬天这么冷

近期,冷空气频频来袭,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也出现持续低温天气。新冠病毒在寒冷天气中更为活跃,目前关于今年是“冷冬”还是“暖冬”等话题受到公众关注,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等专家。

到底有多冷:北京最低气温-19.6℃

入冬以来,低温天气确实比较多。以北京为例,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6日,全市平均气温为-5.2℃,较常年同期气温(-3.2℃)偏低2.0℃。

今年更冷,多站最低气温跌破历史极值。北京市20个国家级气象站最低气温均在-18℃以下,有10个站最低气温跌破1月上旬历史同期极值,其中石景山、通州、顺义、昌平、霞云岭、上甸子共6个站跌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怀柔站追平建站以来历史极值。北京的南郊观象台最低气温-19.6℃,为1966年2月以后最低值(1966年2月22日最低气温-27.4℃)。

就全国而言,受强冷空气影响,2021年1月6日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大风和强降温天气。

一波寒潮还将席卷全国。受寒潮影响,山东半岛及辽宁大连降小到中雪,局地大雪;四川盆地、贵州、湖南南部、江西中部、浙江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降雪,四川宜宾、泸州等局地降雪8~17毫米;贵州中南部、湖南东南部、福建中部等地出现冻雨。

全国各地降温明显:陕西南部、湖北东部及江南中东部、华南中东部等地气温下降4~8℃,局地降温9~10℃;上海出现最低气温-7.1℃、南京-7.8℃、合肥-10.8℃、武汉-8.5℃、杭州-6.4℃。

为何这么冷

从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数据来看,与历史同期相比,今冬以来冷空气活动的频次并不多。2020年12月,先后有两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分别为2020年12月13日至15日(全国型强冷空气)和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月1日(全国型寒潮)。这两次都是全国型冷空气过程,影响范围大,冷空气强度也较强。

那么为何今年这么冷?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表示,造成近期大范围气温偏低的最直接原因是2020年12月以来,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偏强,导致强劲的西北风带来的强冷空气频繁侵袭北京及华北地区,此次出现的极端低温天气过程是在2020年12月28日至12月30日寒潮天气过程造成的持续性低温基础上再次降温的结果,同时大风天气使得风寒叠加效应明显。

是“暖冬”还是“冷冬”

今年是冷冬吗?宋连春表示,近期冷空气活动还会比较频繁,部分地区气温偏低;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后期我国还会有冷空气活动,部分地区的气温可能会持续偏低。但今冬到底是“暖冬”还是“冷冬”,现在还不能完全下定论。

宋连春说:“今年冬季持续低温天气的现象在历史上看并非太极端,因为冬季还没有结束。预计1月下旬开始气温会逐渐回暖并转为较常年同期偏高,2月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的概率较大,所以目前还不能说这个冬季是近年来最冷的冬季。”

宋连春介绍,从过去几十年全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历史序列来看,我国整体呈增暖趋势,并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数冬季气温都较常年同期偏高。在近十年以及2010年、2011年、2012年冬季都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冷,其中最冷的是2011年冬季;2017年和2018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基本接近常年同期,这两年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都出现了较大范围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的特征。

宋连春表示,在全球气候这个非线性系统中,“全球变暖”并不会像简单的连线题那样,可以直接对应连到“暖冬”“冷冬”或“某次过程冷不冷”等结果。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没有变,但是在此趋势上会出现年际尺度上的冷暖波动,以上两个年际尺度的外强迫信号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一整体趋势背景下对气候的一个年际变率调制,它们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但会影响个别年份的冬季气温出现冷暖波动。

“有时就像看一个摆钟。监测偏冷,或者偏暖,如同观察钟摆的摆动。全球变暖不是说所有的地区都一样,北极地区是全球增暖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宋连春说,极端冷事件频发,是对全球变暖的典型响应。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气候变暖已经导致了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防范气候风险的意识,加强防范和应对能力,尽力减少极端事件带来的损失。

作者:袁于飞
选稿:吴春伟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