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封金挑袍 义薄云天:李洪春后人李孟嘉再现经典关公戏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0-11-10 09:28:00

立冬过后的北京,寒意渐袭,而京城的演艺市场却在不断回暖复苏。2020年11月9日晚,北京京剧院优秀武生演员李孟嘉在长安大戏院隆重上演经典关公戏《封金·挑袍》,为广大首都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也将为繁荣传统戏曲舞台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封金·挑袍》 李孟嘉饰关羽

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有极其特殊的位置,从蜀汉到清代,关羽不断被社会所推崇,其谥号由侯而王,由王而帝,关羽身上所蕴含的“忠义”思想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社会。“关夫子”、“武圣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至今仍有重要影响力。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既存在于正史之中,更广泛地出现在各种文艺作品当中,在京剧舞台也形成了以演关羽等红脸人物为主的特殊行当—红生,涌现了大量以展现关羽忠义精神为主的“关公戏”。

从京剧艺术诞生之初就有“关公戏”,米喜子、程长庚都是京剧早期擅演“关公戏”的代表人物。京剧“关公戏”在表演风格上有南北之分,真正将其推向一个全新高度的当属南派关戏鼻祖“三麻子”王鸿寿,他从表演、声腔、剧本、舞美等方面全方位地对“关公戏”进行大胆革新,在清末形成了“王派”风格的“关公戏”,对后世影响深远,周信芳、林树森、李吉来等人的“关公戏”均师法王鸿寿,而继承王鸿寿“关公戏”最为全面的当属被誉为“关戏宗师”的李洪春先生。

▌李洪春(右)饰关羽 赵荣欣(左)饰曹操

李洪春先生20岁即拜在王鸿寿门下,随师学艺五年之久,以“不走样”的精神全面继承了王鸿寿的关公戏和艺术理念,他还将王鸿寿30余出关公戏丰富到了48出,创作了《新野慈放》《阅军教刀》《三许云阳》《收姚斌》《教子观鱼》《破羌兵》等新剧目。李洪春先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关公戏不断提炼和升华,形成了雄壮而不失儒雅,威严而闪烁本真的“李派”艺术风格。李洪春先生从艺八十余年,桃李满天下,李万春、宋遇春、袁金凯、曹艺斌、王金璐,乃至“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都是他的门生,其子李金声、李玉声、李润声、李世声都很好地继承了他的“关公戏”。

▌李洪春全家福

北京京剧院的优秀武生演员李孟嘉是李洪春先生之哲孙,他自幼随祖父、伯父学习“关公戏”,由于家庭的熏染和自身对于京剧艺术的挚爱,使他全面系统地继承了李门本派的关公戏,在《斩熊虎》《古城会》《单刀会》《水淹七军》《走麦城》等戏中即可看出其在“关公戏”上不凡的造诣,在同龄演员中实属凤毛麟角,多年来他一直为红生艺术、关公戏的振兴不懈努力。本次挖掘演出的《封金·挑袍》,则是关羽戏中重要的剧目。这出戏也是王鸿寿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在南方经常上演此剧,1912年王鸿寿在百代唱片公司曾将此戏主要唱段、念白灌为唱片,出版发行。1922年他在北京华乐园演出时,也曾上演过此剧,大受欢迎。《封金·挑袍》与《单刀会》《水淹七军》被王鸿寿视为“关公戏”必修剧目,因此他在教授李洪春先生关公戏时,第一出同样是《封金·挑袍》。

▌李洪春为李孟嘉说戏

京剧《封金·挑袍》出自徽班,经王鸿寿加工后,集唱、念、做、舞为一体,成为一出极其考验演员艺术素养的重头戏。这出戏在唱腔上包括西皮声腔的【导板】【摇板】【流水】【快板】以及【吹腔】;念白台词多出自《三国演义》原文,尤其是在关羽接到刘备的来信及在灞陵桥头对峙曹操时,都有大段念白,字字千钧、铿锵有力、感人肺腑;在人物的表情上要体现出关羽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同内心;在表演身段上要将关羽多次不同的上马、下马表现得异常饱满,而且京剧表演的写意性都是以生活为基础为依据的,《封金·挑袍》中的表演也不例外,例如在关羽独站灞陵桥头时,手执马鞭,做勒马的身段,必须要把马头调转过来,只有这样才能与曹操对话,以及进行挑袍,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说明了京剧表演的合理性。李孟嘉的这出戏学自其四伯父李润声,本次演出李润声先生还为本戏增加了一套“刀趟子”,表演火爆热烈,动静之中既凸显了关羽内心思兄的迫切之情,又将一组组蕴含雕塑美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舞台上,可谓静如劲松、动如烈火,极具艺术感染力。

▌李孟嘉《封金·挑袍》剧照 周家望 摄

《封金·挑袍》这出戏的篇幅虽然不大,但李孟嘉为挖掘此戏付出了巨大努力和汗水,他自己背戏时,练武功是一方面,他还要反复背诵关羽在这出戏里的大量念白,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念白要练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嘴里的劲头、节奏、语气的轻重缓急都要体现出来。李孟嘉还要背“总讲”,就是全出戏的台词都要背下来,尤其是在“挑袍”一场,连曹操的词他都要背下来,这样的目的就是要对全戏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封金·挑袍》的挖掘也可以说是全家总动员,前期的剧本整理、项目申报,中期的加工提高,后期的排练合成,都饱含了其伯父李玉声、李润声,父亲李世声对他的期望,尤其是年逾古稀的李润声先生,亲自指导,他在与时间赛跑,他恨不得李孟嘉能尽快把李家门的戏都继承下来。已到不惑之年的李孟嘉也在践行着他当年在祖父李洪春先生灵前发下的誓愿:绝不会给李家门丢人!

▌李孟嘉《封金·挑袍》剧照 周家望 摄

本次演出的成行有赖于北京京剧院的大力支持,为了弘扬和传承发展京剧艺术,将濒于失传的、有挖掘价值的传统剧目进行有效挖掘整理。北京京剧院于2019年成立了传统剧目工作室,并于年初制定了“北京京剧院2020年度京剧传统剧目挖掘整理项目”专项计划。着力解决目前传统剧目数量锐减、具备观赏价值的剧目种类数量较少的现状,《封金·挑袍》即被列入项目之中,这也使我们能有幸一睹百年李派关公戏的风采。

▌李孟嘉《封金·挑袍》剧照 周家望 摄

李家从李春福算起,至今已是传承百余年的四代梨园,京剧界世家很多,像李家一门四代坚守如初的却不多见,读完了这四代人的奋斗史,也就明白了守正创新的含义,也就看到了从艺初心的执着。2020年是京剧南派关戏鼻祖王鸿寿先生诞辰170周年,李孟嘉也想用这出《封金·挑袍》来纪念他的这位为京剧艺术做出卓越贡献的师老祖。李家人见证了京剧艺术的变迁,李孟嘉的坚守体现了他身后一代代李门英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的梨园傲骨,更体现了关羽“忠义”精神的不泯。

作者:夏源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