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今日白露丨露从今夜白,天自此日凉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0-09-07 10:06:00

今天,迎来“白露”节气。“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时至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它是秋季中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节点。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故有“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村的麦田里,绿油油的麦叶上挂满了露珠。 新华社发(陈其保 摄)

“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白露”时节,秋风在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白露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

白露·三候

古代,人们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馐。

一候,鸿雁来。

鸿雁就是大雁,是一种季节性候鸟。白露时节,北方的天气开始变冷了,温度已不适合大雁的生存,于是它们便成群结队地在天空中排成“一”字或"人” 字,煽动着翅膀飞向南方越冬去了。

一群大雁在盱眙县七里湖湿地飞翔。新华社发(周海军 摄)

二候,玄鸟归。

玄鸟就是燕子,这是一种与人极亲近的益鸟。但它也是一种候鸟,每到白露时节,庄稼收割了,气温降低了,燕子的食物也减少了,于是燕子们就开始向南飞行,回到自己南方的家了。

三候,群鸟养馐。

这里的"馐”指的是鸟类的食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种植物的种子都可供鸟类或昆虫食用。此时的虫子长得肥胖,鸟儿也吃得肥胖了,体内存储了一定的越冬能量。鸟儿身上的羽毛要重新更换成厚而有绒的新羽,有的鸟儿还会将一些种子类食物叼到自己的窝中以备冬季食用。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白露·习俗

收清露

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在江西省靖安县,蜘蛛网上的露珠凝结秋意。新华社发(徐仲庭 摄)

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民间的意思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

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喝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白露·诗词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贵州省黔西县农民加紧秋季蔬菜管护,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新华社发(杨武魁 摄)

《秋夜长 》

初唐·王勃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呼和浩特市南湖湿地公园绿叶上露珠映射光芒。新华社发(丁根厚 摄)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综合自北京日报客户端、百度百科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