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半月谈 | “无能狂怒” 与“口吐芬芳”
新华社2020-08-12 16:14:06

“无能狂怒” 与“口吐芬芳”


半月谈记者  俞菀


“我*****”

“我就是喜欢看你破口大骂却又无能为力的样子。”

“无能狂怒”与“口吐芬芳”,应该能高分入选2020年网络热词。在遭遇突发、变数和无奈、无助中,这两个词成了网民心态的真实写照。


1

“无能狂怒”展现情商下限


在网络上,“无能狂怒”人设最早可追溯至一款网络游戏。在名为侠盗猎车手的单机游戏中,一个目光短浅又喜欢跟风的“伪正义人士”被称为“无能狂怒人”,总是情绪上头地批判一切。后来更多的对战游戏中,会将那些实力不够又喜欢乱发脾气的玩家,称为“无能狂怒”。

无能狂怒者在虚拟世界里“口吐芬芳”,通常十分简单粗暴。比如问候你的全家,很多“芬芳”的字眼只能打成“*”。其目标很直接,就是激怒你。如果你被激怒了,开始“对喷”,加上“吃瓜群众”七嘴八舌,就会上演一场波澜起伏的情绪秀。

网络人也是社会人,网络情绪与现实情绪相互影响,网络人格也是现实人格的写照。大部分在网上“口吐芬芳”“无能狂怒”的人,都是为了宣泄情绪。

“现实中好面子又胆小,感情事业诸多不顺,想到网上发泄一下怨气,只能说谁撞到枪口上谁倒霉。”网友小姬说。

“我也曾是个无能狂怒者。憋屈愤怒的时候,为了发泄逮人就骂,生气完之后又会陷入自我厌弃,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很废,发怒的样子特别蠢。”网友拓皮说。

现实中的无能狂怒者似乎更具有辨识性。无论打扮得如何光鲜亮丽,总掩盖不住一股颓败气息,轻易就能暴露情商下限。

还有一种“无能狂怒”的表现:现实中懦弱胆小,大底是不敢狂怒的,在网络朋友圈里却总是喋喋不休地抱怨,一而再再而三地发泄,往往只是为了芝麻绿豆的小事,很难得到他人的共鸣。几乎所有人都会对这样的人敬而远之,这种无能狂怒者或许不知道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只知道愤世嫉俗。


2

“口吐芬芳”与“出口成脏”


有意思的是,在大部分网友尤其是年轻人看来,“口吐芬芳”并非不能理解,“无能狂怒”感同身受。我们不妨尝试着把“口吐芬芳”与“出口成脏”区隔开来。

网络世界对“口吐芬芳”的态度,有个基本的前置价值判断,那就是说脏话是不对的。问题是,哪个人敢说自己没骂过脏话,实在忍不住想骂怎么办?我理解你但还是要批判你,于是在机智的弹幕网友编排下,就有了“口吐芬芳”“小嘴抹蜜”的反讽。

“口吐芬芳”的未必是无能狂怒者,但无能狂怒者通常会“口吐芬芳”。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屏蔽了,但也有一些重口味的网友,就喜欢看无能狂怒者“口吐芬芳”。这里又有个关联梗:无能即“菜”,“XX世界菜是原罪”,你有多“菜”,我就有多下饭。

所以说在这一维度上,今天的年轻人哪是现实中的老派“出口成脏”能比的?当然,“口吐芬芳”毕竟不是网络的主流、常态。这些年,我持续关注网络青少年亚文化圈的发展,核心圈层里的年轻人大都三观端正、温文尔雅、多才多艺。反倒是有一批游离于核心圈层外的人,到处煽风点火蹭热点,甚至披着自媒体外衣为流量带节奏,杀伐之气、流氓之气甚重。

澳大利亚学者韦津利在《脏话文化史》中认为,脏亦有道。有些“口吐芬芳”看似恶毒,其实杀伤力不过尔尔。倒是一些用肮脏的心思说出来的话,看似单纯却字字诛心。净化网络环境到底要净化什么呢?这是值得认真评估和思考的。

我们应该更相信现在的年轻人。作为网生代的他们有独特的“免疫力”,有应对网络糟粕的自净自愈机制。再换一个角度想,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年轻人多接受些淬炼,偶尔接触来自他人的“恶意”,也不失为一种挫折教育。


3

让愤怒变成铠甲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二十不惑》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都是这个新世界的实习生,满怀期待地想要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可这陌生的世界却告诫我们:初次见面,你在这里,微不足道。”

微不足道——多么扎心而现实的评价。因为微不足道而被忽视、放弃、任意摆布,除了无能狂怒还能怎么办?家长因为孩子“口吐芬芳”而震惊,并将责任归咎于网络的时候,又有多少在孩子闹情绪时自己却“不在场”的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相关研究显示,家长与子女沟通不畅,是导致情绪波动的重要因素。家长对孩子的想法不够理解,没有正向引导,会进一步加重孩子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转而更加依赖网络来缓解压力。

“不少年轻人心理阴影面积不低,这是我们要高度重视的。”一位教育管理部门的干部曾这样告诉我,当今教育要面对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情绪管理。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情绪管理好了,态度才能端正,教育才能形成合力。

有效的情绪管理,能让负能量变正能量,让愤怒变成铠甲。

给孩子留一个发泄愤怒的渠道,并且注重疏导中的“陪伴”效应。尝试着把愤怒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动力,而不是仅仅在打“嘴仗”中消耗能量。生活不易,人艰不拆,但亲近的人可以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怒,一起反思,一起熬过去,最终,一起成长。

(完) 

作者:俞菀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