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揭秘开幕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怎么“出圈”的!浦东文化艺术节将于7月30日开幕
浦东观察2020-08-07 09:21:22

有这么一部舞剧,诞生自上海,火遍全中国;摘下“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迄今巡演整整120场,并荣登2020央视春晚。它不仅改变了红色题材舞台作品“老土”的印象,成功圈了一大批90后、00后粉丝,并成为感动所有人的“没有台词的文艺党课”。

4926614.jpg

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上海举办的首个大型群众性艺术节,第十届浦东文化艺术节将于7月30日开幕。当晚为艺术节揭幕的演出,是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献演的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电波”究竟是怎么“炼成”的?近日,舞剧主创人员走进东艺,为观众揭开“电波”成功“出圈”的秘密。

 

《渔光曲》溢出“上海味道”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原创,以高度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和谍战的紧张悬念,再现为我党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彰显先烈们的崇高信仰。

4926615 (1).jpg

悠扬舒缓的旋律、优雅曼妙的旗袍,充满烟火气的弄堂在清晨中醒来。一群上海女子穿着旗袍,踩着小板凳、挥着竹蒲扇,在弄堂里翩翩起舞……在今年央视春晚舞台上,《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群舞《渔光曲》选段,通过电视荧幕惊艳了全国观众。与此同时,也有观众好奇,这部红色题材作品,为什么会加入这段唯美浪漫的插曲?

“越是柔美、烟雨蒙蒙、充满烟火气的环境渲染,才越能体现出革命者走在刀锋上,坚持崇高理想的不易。”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认为,舞剧呈现上海文化风情,能让这部以上海为背景的舞台作品,显得更加真实可信。陈飞华在参与设计这段舞蹈动作时,加入了他的童年回忆:上海女人拿着蒲扇开始生煤炉,当乍现的一缕阳光穿透弄堂时,就用蒲扇遮住脸颊,避免晒黑。“舞台上的上海女人背对观众,展现穿着旗袍的身姿时,你就会觉得‘味道对了,这就是上海。’”陈飞华说道。

 

把真实生活搬上舞台

作为一部承载真实历史的作品,本剧也对舞剧演员提出了极高要求。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团长助理朱洁静表示,在剧中饰演女主人公“兰芬”时,要忘记许多“自以为是的惯性表演”:她在为剧中丈夫“李侠”拍掉身上的灰时,不能摆出芭蕾舞中的手位,或者中国古典舞中的兰花指,而是“拍灰,就是拍灰”。甚至导演也会提醒她:“为什么你拍灰的动作这么做作,这么刻意?对这部剧来说,都是非常可怕的”。

“演员很喜欢给自己‘加戏’,所以导演提醒我们:‘你不是在表演你的生活,你要把真实生活搬到舞台上。’”饰演“李侠”的是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艺术总监助理王佳俊,他表示,他在每一次回头、每一个微笑、接住一张报纸、拿起一个公文包时,都要真正进入角色,呈现为角色的所想、所做,这样才能拉近“李侠”与观众的距离,让这名红色英雄显得真实可亲。

在王佳俊看来,以往的舞剧作品中,舞蹈成分更重一点,但是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更要体现出戏剧的力量,从细微之处体现舞蹈是为了塑造人物。每一个动作,都要表现出支撑人物的内心信念,力求传达到观众的眼睛中:“我在舞台上虽然不说话,但是每一个舞蹈语汇,背后都蕴含了台词。”

4926613.jpg


期待“电波”走进世界人民心中

回到黎明前的黑暗,置身没有硝烟的敌后战场,究竟是怎么样的体验?舞剧主创还多次走进李白烈士故居实地采风。室内条件令朱洁静大感惊讶:李白工作发报的房间,只有几平方米,但在危机四伏的上海白区,却是夫妇俩能够脱去伪装,最平凡、温暖的家。她从中感受到革命先辈牺牲个人幸福,换取信仰的难能可贵。

朱洁静将采风成果,融入到舞台呈现之中。在舞剧第一幕中,“兰芬”登上二楼阁楼,看“李侠”发报,当中要走过一段楼梯。“如果没有采风经历,我就会很正常地上楼。” 朱洁静表示,李白烈士故居是在一座老式木房子内,每上一级台阶,都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而“李侠”的发报工作又是非常危险的,必须在夜间进行。“所以,‘兰芬’的每一步都是蹑手蹑脚的,既生怕吵醒了邻居,暴露了电台,又担心影响了‘李侠’的工作。”朱洁静表示,“你必须要在当时、当地汲取那一份真实,你的表演才会具有信服力。”

剧终时,“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十三个大字闪现在大银幕上,也深深映入了观众的眼里和心中。许多90后、00后自发“二刷”“三刷”,甚至还出现了买机票全国追剧的“电波迷”。陈飞华透露,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永不消逝的电波》还计划赴日本演出:“本剧体现出的艺术审美、闪耀着的人性光辉,放之四海都是相通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讲述的中国故事,能够感动万千中国观众,一定也能走进世界人民的心里。”

选稿:石蕊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