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品读】蝉鸣声声
很有规律的吧,入夏尤其入伏,蝉就鸣叫起来了。我忽然起了童心,在炎炎太阳下,寻着蝉声寻蝉去,发觉蝉儿不是躲在高高的杨柳树荫里,就是趴在枝叶並不繁密却开着圆形小花的杜英树上。而且,在不高不低的杜英树的一根枝头上,就有五六只蝉在起劲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我凑近去,它们也不回避,真的是旁若无人,依然叫个不停。但当我蹑手蹑脚地想捉它时,吱的一声,飞远了。我走到高高的樟树下,发觉没有蝉声,以为是蝉儿不喜欢樟树散发出的浓烈的樟木香。其实不确的,因为后来我又在蝉鸣声中逡巡,听到了高高的樟树叶丛中也有它的声音,不过似乎是稀疏的,寥落的,的确没有杜英树上蝉声密集。
前些天起了台风,还下过阵雨,太阳也平和些,不很热烈,那蝉鸣稀疏得多了,甚至听不到了。哦,肯定与天气有关,越热越叫,越热越浓烈!
唐朝虞世南《蝉》诗云:“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在萧疏的梧桐之上,蝉儿饮清清的露水,蝉声清脆回荡在树枝之间。因为身居高枝,所以叫声传得遥远,这绝不是借了秋风之力。
虞世南博学多才,深得唐太宗赏识,夸曰:“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如是,虞诗以蝉自比,清华之人,不骄不傲。
相比之下,白居易《早蝉》诗则直白许多,实实写来:“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那早蝉呀,深深地藏在石楠树繁茂的枝叶里,薄暮时分,传来了两三声清脆的鸣叫。
《早蝉》诗钩沉了我儿时的记忆:为了捕蝉,到小竹园里斫一根竹子,不,那竹子太短,去家西宅边砍一根孝娘竹,孝娘竹又圆又长,除叶砍梢,将竹梢头一劈两,然后用一根竹枝撑开劈开了竹头梢,形成Y字型。起早,到宅前宅后或者树林畔转悠,寻找沾有露水的蜘蛛网,蜘蛛网上往往粘有不少小飞虫,我用捕蝉的竹竿将蜘蛛网卷在Y字型工具上,然后去寻找鸣叫的知了(蝉),手脚要轻,动作要敏捷。那知了很敏感的,只要稍微弄出点动静,它就停止了鸣叫。一旦得手,那知了粘着蜘蛛网,再也逃不掉了,发出嘎嘎嘎的哀叫,我却是一阵欣喜……
少不更事,以捕蝉为乐,其实是做了错事了。蝉者,夏天最热情的歌者,天越热,它叫得越欢。而它在蝉蜕的过程中不断地重生,脱胎换骨也就是为了张扬自我,给大自然和人类以更高亢的歌吟,因此,有人说读懂蝉鸣,或许你就读懂了生命。更有人把听蝉列为夏天的六大雅事之一。
观荷,一池荷花,半世清梦。赏雨,得悠闲静,忘尘俗心。品茗,半盏清茶,慢煮光阴。闻香,生如夏花,芬芳一夏。执扇,轻摇小扇,化烦为安。听蝉,闻听蝉鸣,悟得蝉境……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