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为培育当代青少年家国情怀,鼓励当代学生积极进取,由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指导,新闻晨报和华东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届“新闻晨报杯”上海市中小学生实践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
我手写我心 点赞新时代,实践作品选登




走近绒绣
文/王雪淇
(上海市东昌东校 八年级)
迈入木门,金色的“高桥绒绣馆”几个大字熠熠生辉,普通的红墙碧瓦却也无端增了几分古朴。可看着前方只能容身几人的走廊,我不禁心生嫌弃。走进展馆,除了从窗户镂空中漏进来的几缕阳光,周围一片黑暗。抬眼,便与墙上绒绣《六骏图》对上了视线。
只一眼,我便惊在原地。飞腾的骏马仿佛要冲破画卷,向我奔来。本应用水墨呈现的画面却与绒绣相结合,远处观望虽无异,可近了才发觉是根根细小的绒毛撑起了整幅作品。我不禁想起自己之前的嫌弃不耐,一股羞愧之情在心底发酵开来。
欣赏之时,身后突然响起电子音:“游客您好,我是小机器人助手飞飞。”我有些好奇,仔细聆听起来。“您现在观赏的是上海非遗传承人——许凤英的《六骏图》,根据徐悲鸿的《六骏图》为蓝本,运用绒绣手法展现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伴随着飞飞的讲解,我不禁走近作品,再次端详起来,对绒绣这项传统技艺的赞赏喜爱更甚了,一股自豪之情也从心底油然而生。我看到飞飞的电子屏上,赫然呈现着关于《六骏图》的资料,不禁笑了:“没想到有一天,竟能看到非遗项目和科技产品同时在眼前出现。”
“这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第二期的创新尝试,通过可穿戴设备记录下非遗传承人和学员在刺绣时的脑电、肌电状态,作为非遗数字化传承的‘数据库’。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更加精准地教学,让更多人体验到非遗技艺。”飞飞将我领到一个桌子前道,“这才是真正的非遗与科技碰撞呢!”明明是冰冷的电子音,可我却从中听出几分骄傲来。我又一次震惊于现在科技的发达,也惊喜于新时代中非遗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我缓缓戴上设备,学着教学视频里的样子,两根手指捏起针,眯起眼睛,对着光,慢慢地,将线送进了孔中。刚松口气,飞飞便提醒道:“通过刚才的电波显示,您比较紧张哦!建议下次对准孔后再穿线,更容易。”我默默记下。
终于开始绣了,先将布固定在圆框中,再在大概形状旁出针,对准后入针,聚成一个线圈,这才绣成一步。飞飞也适时地在一旁为我放起了细节讲解。配着馆内柔和的灯光和舒缓的音乐,我不知不觉享受起这针线出入的每一步来——虽然每一针都需小心谨慎,但我的心却在刺绣过程中渐渐与中华文化贴合。我不禁又笑了,这笑中是满满的传承信念。
临走之际,我回头看了一眼《六骏图》。这一次,我站在光下,看着昏暗走廊里若隐若现的马儿,那份对绒绣的赞爱和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自信透过作品,又一次深深印在了心里。墙瓦依旧,绿叶未变,可心中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人人都是非遗的保护者、传承者;我们人人都是文化自信的代言者。
刊发作品的小作者可联系上海升学小助手
获取一份赠报
实践作品进入评审环节,3月上旬公布入围名单
小学组,优秀的书法、绘画作品将进入奖项评审。同时,通过作品初审且报名第二阶段主题征文的小学生,请关注组委会于3月上旬公布的入围名单。
初中组,社会个人报名学生将由专家组评审投稿作品后推优;集体报名学校学生由学校选拔推优,共同进入第二轮征文复审阶段。请关注组委会于3月上旬公布的入围名单。
“新闻晨报杯”上海市中小学生实践活动专家顾问团
(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意如(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任其斌(中考语文研究专家)
李 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支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杨 华(作家、诗人、原洋泾东校校长)
张昱辰(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陆继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新华初级中学名誉校长)
姚为洲(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夏 智(原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
黄玉峰(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
樊 阳(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正高级教师)
来源:上海升学 作者: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