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在位于虹桥商务区的蟠龙天地,昆曲“王子”张军站在元代的香花桥上,唱起《春江花月夜》选段,引得岸上的市民游客拍手叫好。一轮明月高悬空中,桥下一只小船驶过。
在程家祠堂前,一群民间艺人唱起“新青浦田歌”。经过作曲家彭程的重新编曲,古老的田山歌变得年轻起来。来自美国的曼陀铃演奏家保罗也加入其中,为田山歌注入不一样的色彩。
昆曲“王子”张军在小桥流水间演绎《春江花月夜》,一轮明月高悬空中
这是2023天地世界音乐节“水乐蟠龙”中秋专场音乐会现场。从下午到晚上,在古戏台,在蟠龙庵外的祈福广场,在纪念明代文人冯淮的雪竹轩外,上演着流动的音乐盛宴。市民游客与隐山自然音乐艺术团、游牧者乐队、非洲鼓乐之家、囚牛乐队、Ben&Shye乐队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音乐人不期而遇。
诞生在上海的天地世界音乐节,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以“世界音乐”为主题的音乐节及世界音乐推广平台。十余年来,音乐节累计邀请了数百支国内外顶尖音乐艺术团队演出。今年9月22日至10月5日,2023天地世界音乐节将为上海、武汉、重庆、佛山四城观众呈现26组国内外乐团、50多场特色演出,在中国推广世界音乐,也让世界听见中国。
游牧者乐队在蟠龙天地表演
张军演绎实景昆曲,陆锦花携手英国乐队
江南基因唤起人类情感的共鸣
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演了8年,张军今年春天完成了在上海的“封箱”演出,告别“张若虚”这一角色。虽无缘欣赏全剧,但能在天地音乐节中秋专场音乐会听到张军完整演唱一曲时长12分钟的《春江花月夜》,令不少观众直呼过瘾。
张军说:“在明月桥上,张若虚和他的爱人有跨越50年的三次见面,让我们思考人和时间、人和宇宙的关系。希望大家多年以后还能回忆起,中秋节跟爱人一起在月下散步,听见河面上的一曲昆曲《春江花月夜》,感受什么叫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军站在桥上演绎实景《春江花月夜》
在张军看来,昆曲的起源和发展,一直离不开民众。“只有大家愿意为你驻足,喜欢你,给你更多的浇灌,昆曲才会慢慢成长为一门伟大的表演艺术。”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里,蕴藏了当代艺术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再创。多年来,张军总在尝试,如何让传统戏曲与当下、与世界产生更多连接。他曾演过谭盾的歌剧,跟交响乐团合作过,跟民族乐团合作过,也尝试过实验剧场。如今在天地音乐节,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一起表演,他难掩兴奋。
“我觉得今天的艺术家在面对世界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开放的态度,世界需要更多艺术的温暖互动。唱完《春江花月夜》,我会买杯咖啡,坐在河岸边,听听其他国家的音乐家来演绎他们的音乐,这是非常美妙、令人神往的事。”张军说。
《春江花月夜》演出现场,演员乘坐小船驶过香花桥
张军在蟠龙天地连演两晚,而9月30日晚,评弹艺术家陆锦花也将加入,在古戏台与来自英国的音乐人Sid Peacock、鼓手Tymek Jozwiak一起,演绎《花好月圆》等6首作品。
这些年,虽然一直在探索、跨界,但陆锦花也时常感到迷茫:评弹这门她所钟爱的艺术究竟该何去何从?应该坚守传统,还是不断创新?
最近,跟来自英国的乐手一起排练,彼此之间即兴的碰撞令她茅塞顿开:“演出一定要在剧场吗?在这样的古戏台,在天地之间,我们可以回归人类欣赏音乐最本真的状态,感受心灵的呼唤和呐喊。在天地世界音乐节,我用一种世界的眼光重新看待评弹,思考它如何用江南的基因,唤起人类情感的共鸣。”
因为家住得不远,今年4月蟠龙天地刚面向公众开放,陆锦花就曾第一时间来这里游玩。一边是小桥流水,一边是高架桥,新与旧,传统与当代在这里交汇。“一百年前,听评弹就是这个古镇上流行的文化生活。今天,我也希望自己能在这里挖掘更多的在地文化元素,创造更好的作品,也希望借助文化的力量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创造新体验、新业态。”
隐山自然音乐艺术团表演
青浦民间艺人与美国曼陀铃演奏家对话
让年轻人爱上上海非遗田歌
在程家祠堂外的草地上,60岁的张小美,和她来自青浦区赵巷田歌队的伙伴们,唱起高亢婉转的《五姑娘》。这首传唱百年的田山歌,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水乡的哀婉的爱情故事。
2023天地世界音乐节主题之一是“在地新生”。既然蟠龙古镇在青浦,当然少不了青浦田山歌的表演。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浦田山歌”,自明代开始流行。历代的本地农民在“东方日出一点红”“日落西山归鸟巢”的歌声中抒发情感、歌唱生活与自然。它以稻作文化为基础、江南水乡为土壤,在青浦扎下根来,成为在地文化生活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民间艺人演绎“新青浦田歌”
张小美是土生土长的青浦人,从小跟着家人一起种田,听着田山歌长大,如今成为青浦田山歌市级非遗传承人。“在田间劳动的时候,累了,就放开喉咙唱,这是跟我们的生活最接近的歌唱方式。”
后来,不种田了,张小美在赵巷镇镇上开了一家服装店。虽告别了田间劳作的生活,但田山歌始终陪伴着她。她在家里也唱,在店里也唱,高兴不高兴的时候都唱。不过,张小美有一个苦恼:现在唱田歌的人越来越少了,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渐渐走了,这一代传承人也在老去,还有人把田山歌传唱下去吗?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59岁的青浦田山歌传承人杨晓峰。当年,他曾跟随师父张永联学习了11年田山歌方才出师。而今天,他苦于难寻愿意花时间深入学习田山歌的年轻人。
这一次,在天地世界音乐节“水乐蟠龙”中秋专场音乐会上,张小美、杨晓峰和其他传承人们,唱出不一样的“新青浦田歌”。天地音乐节与青浦文化馆深度合作,邀请作曲家彭程通过前期田野采风及后期创作编曲,让传统的田山歌以更现代的面貌亮相,焕发新的生命力。
“新青浦田歌”吸引众多年轻人驻足
原生态的田山歌都是清唱,彭程在众多田山歌曲调中选择了《花名带故人》《春调》《对山歌·花鸟歌》三首,重新编曲,加入了笛子、贝斯、键盘、手碟、康佳鼓、印度鼓等伴奏乐器,来自美国的曼陀铃演奏家保罗也加入乐队,跨界碰撞。
彭程是上海人,但也曾对田山歌感到陌生。他说:“田山歌是田间地头劳动人民质朴生活方式的映射,离我们的都市生活比较远。再加上,方言有门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田山歌的传播。我们希望在保持核心不变的基础上,通过融入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语言,让年轻人接受田山歌,了解田山歌。”
当田山歌民间传承人遇见年轻的乐手和来自美国的曼陀铃演奏家,排练之初,也曾遇到困难。传承人习惯自由自在地歌唱,而乐手习惯严格遵守乐谱。双方彼此磨合,相互聆听,才实现这次跨界合作。
美国曼陀铃演奏家保罗和青年音乐人融入“新青浦田歌”表演
“好听!有一种老歌新唱的感觉,我在歌队里一放这些新编的作品,年轻人都想学。”杨晓峰笑着说,“非遗田山歌的传承,必须创新,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希望在天地音乐节的表演,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田山歌,这样,传承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