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古桥里的青浦城市记忆
绿色青浦2023-07-20 08:22:42

青浦地势低洼,河道网岔,水系发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更是飞虹横跨,津梁密布,“一里一桥”“三步两桥”,素有“江南桥乡”的美誉。

据青浦区档案馆馆藏《青浦县志》(清光绪版)记载,新建、改建、修缮有名称的桥有527座。保留至今较完整的有近100座,其中不乏有普济桥、万安桥、放生桥等在上海地区很有影响力的古桥。

古桥因水而建,水乡因桥而兴。如今的古桥,不仅是青浦这座城市一幅幅不可多得的飞虹美景,更是承载着青浦这座城市一段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

一座座历经风雨的古桥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诉说着青浦的过往。

香花桥

香花桥位于徐泾镇蟠龙村老街中心,南北向,跨墅泾港,俗称“蟠龙桥”。元至元庚辰年(1340年)始建,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该桥为单孔石拱桥,花岗石材质。桥长15.6米,宽3.35米,高3.8米。南北两堍各有15级石阶,南堍尚存楹联“辉腾宝地彩虹高”,仍清晰可认。

图片

香花桥(蟠龙桥)

相传明朝正德年间,居宅里石板桥边的曹家有个名叫曹杰的少年,聪明好学,自小喜爱种花育草。13岁那年,他种了一棵牡丹,经他精心培育,这牡丹长得又快又壮,第二年就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到了16岁那年,这棵牡丹花绽放五色,香飘十里。当时远近一带的人纷纷传说:曹家必出秀才。后来曹杰果然做了皇上的老师,即曹太师。曹太师迁居京城后还常常惦记这棵心爱的牡丹,每当牡丹含苞欲放时节,就向皇上告假,千里迢迢回归宅里看望家人,趁便欣赏牡丹,所以当地人誉称此牡丹是“曹氏夫人”。年复一年,每当牡丹花开,石板桥上便异香扑鼻,大家遂称这座桥为“香花桥”。

庆泽桥

庆泽桥俗称“塘湾桥”,位于白鹤镇塘湾村,东西向,跨艾祁江。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始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青石砌筑。桥长26.5米,宽3米,拱跨8.9米,高4.55米。东堍石阶24级,西堍石阶26级。该桥拱跨较大,桥面较宽,颇具气势。

图片

庆泽桥(塘湾桥)

庆泽桥在中国近代农民革命史上留下过光辉的一页,清咸丰二年(1852年),当时的青浦知县余荣光不顾民困,限期追缴道光三十年前豁免的钱粮,引起民愤,白鹤地区地保周立春及其女儿周秀英组织农民揭竿起义,同上海的小刀会起义形成东西呼应。塘湾农民起义过程中,周立春及其女儿曾在该桥上与清兵对阵厮杀,多次击退围攻。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民谣:“女中英雄周秀英,大红裤子小紧身;手提大刀百廿斤,塘湾桥上杀四门”。塘湾桥由此也被当地人民称为“英雄桥”。

图片

周秀英在塘湾桥上抗击清兵插画

永丰桥

永丰桥位于朱家角镇西湖街,南北向,连接东湖街和西湖街,明天启七年(1627年)始建,清道光六年(1826年)重建。建桥时,当地居民指望永远丰衣足食,故起名永丰桥,又名咏风桥。

图片

永丰桥

永丰桥为单跨平梁桥。桥长19.38米,宽1.62米,高2.85米;跨径6.16米,高2.55米。桥面由三块花岗石材质条石并铺,条石长6.6米,宽0.55米。桥两侧有桥台,南北各10级台阶。桥基用砖砌成,桥面用石条铺成砖石结构的石板桥,桥看来虽平常陈旧,但它却是青浦敌后抗战的历史见证。

图片

永丰桥纪念石碑

1937年11月8日,日军飞机自抗战爆发后第三次轰炸朱家角,一颗硫磺弹落到永丰桥桥堍上,正好滑进旁边厕所坑池内,幸未爆炸,只震断了一条石板。当时永丰桥地处朱家角中心地带,桥堍房屋鳞次栉比,人口稠密,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为教育、警醒后人,后来将被震断的石板当做两块石碑,分别镌“纪念石”“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八日”,嵌在桥北端墙壁里,提醒世人勿忘国耻。

天恩桥

位于盈浦街道天恩桥村,南北向,跨古家角港,俗称“古石桥”。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始建,民国二十年(1931年)重修,桥额刻有“天恩桥”“民国丙寅夏”“里人重修”等。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长31.6米,宽4米,高5.7米。分节并列拱券,拱跨9.7米。南北两堍各有石阶38级,台阶为整条花岗石铺砌,龙门石雕刻有图案。桥有护栏、望柱、抱鼓石,北堍望柱已损毁。两侧皆有楹联,东联为:“渡迷漳爱酬师愿,作腾果用报天恩”;西联为:“龙起天门开锁纶,虹垂泽国界昆青”。该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用料精密,工艺高超,凡石拱桥特色一应俱全,至今保存完好。

图片

天恩桥

据说,此桥行将完工,但龙门石横竖放不进去,工匠们个个束手无策。这时,来了个白发银须老人,捋了捋胡子笑道:“若要龙门石放下,要等马骑人来过。”说完飘然而去。这下工匠们难住了,世上只有人骑马,哪有马把人来骑。正在为难时,远处过来一个掮着一只“三脚马”(木匠用的工具)的人,造桥主持眼睛一亮:“快!马骑人来了!”工匠们急忙把龙门石抬起放到龙口正中位置。这时,只见那“马骑人”走到桥中央,用“三脚马”对准龙门石轻轻一敲,不偏不倚,龙门石正好落准。工匠们认为,这是老天恩赐,便起名“天恩桥”。事后,人们议论纷纷,说那“马骑人”就是八仙中的“铁拐李”。

马巷桥

马巷桥位于赵屯南巷村马巷自然村(现属白鹤镇),东西向,跨村河。清嘉庆二年(1797年)始建。该桥为三跨平梁桥,花岗石材质。桥长16.65米,宽1.5米,高2.55米;主跨经5米,高2.25米;边跨经3.5米,高2米。东堍石阶6级,西堍石阶4级。桥柱由三块条石组成,上置横梁。桥面用三块条石铺搁,两岸桥墩用块石砌筑。两侧桥柱有楹联,南楹为:“南列吴泾通赵浦,北由沈巷达金溪”;北楹为:“大载捐资成善事,合村恰力利人行”。

图片

马巷桥

据《青浦地名小志》记载,赵屯镇原有沈巷村,村上有个姓马的喉科医生,闻名遐迩。他广收门徒,四处行医,不仅医德高尚,治病救人,而且乐于行善,醉心公益。当他看到村河上没有桥梁,村民行走不便时,就倾囊相助,建造桥梁。村民为了纪念他,便将此桥取名为马巷桥,村名也改为马巷村。

青浦的古桥承载着悠久历史,蕴含着深厚底蕴,是青浦古文化、水文化、桥文化相得益彰、共生共荣最生动的图景。青浦因古桥而更显韵味,古桥因青浦而更具内涵,保护好青浦的这些古桥,就是为后代留存好青浦的城市记忆,就让古桥世代永驻,让城市记忆世代相传。

选稿:张丹洋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